50多歲的外賣員王計兵,火了!
火了,是因為他會寫詩。瞧這幾句:
“趕時間的人沒有四季/只有一站和下一站/世界是一個地名/王莊村也是?!?span style="display:none">IZX即熱新聞——關注每天科技社會生活新變化gihot.com
截至目前,他已出版4部詩集。今年春節(jié),他還以“外賣詩人”的身份登上了春晚。
意外嗎?其實并不意外。這些年,像王計兵這樣的普通勞動者,大搖大擺玩起“文藝”的,并不在少數(shù):電商主播李子柒,讓田園生活的審美走紅海外;“煎餅歌手”李維佳,用自己勞作時的歌聲吸引百萬粉絲;“保潔畫家”王柳云,臨摹世界名畫的作品被眾多網(wǎng)友收藏……
大眾參與、大眾共創(chuàng)、大眾傳播、大眾熱愛――人民大眾正以前所未有的規(guī)模與意愿,深度參與文藝創(chuàng)造與傳播。
文藝,從沒有像今天這樣業(yè)態(tài)豐富、人人參與
這是你印象中的文藝嗎?
觀眾在沉浸式戲劇中左右劇情走向,在劇本殺現(xiàn)場完成酣暢表演,在數(shù)字展覽中與古人直接對話;《千里江山圖》從一幅畫變成一段舞,一片稻田被“神筆馬良”繪成一幅畫……
手機屏成為草稿紙,直播間成為“微舞臺”,彈幕區(qū)成為文藝評論留言板……手機在手,想啥啥有。線上,每天數(shù)以萬計的新作品讓人大開眼界。
一座城成就一部劇,一部劇帶火一座城。影視創(chuàng)作融入互動性和體驗感,“影旅融合”成為文化消費新風尚。電影《長安三萬里》引發(fā)“西安旅游熱”,電視劇《繁花》帶火上海城市夜游,網(wǎng)劇《我的阿勒泰》讓“詩和遠方”跨屏抵達,微短劇《我的歸途有風》“種草”田園風光……
“再回首,背影已遠走,再回首,淚眼朦朧……”在天津文化中心廣場一角,剛退休不久的王永慶深情歌唱,身邊十幾位老人應著歌聲自發(fā)伴舞。而在他周邊,唱歌的、跳舞的、演奏器樂的、寫書法的,人人都在盡情地“文藝”著。
看完這些,你一定會被現(xiàn)今的“文藝”搞得眼花繚亂,甚至迷惑不解。是的,文藝,從沒有像今天這樣業(yè)態(tài)豐富,也沒有像今天這樣人人參與。
季夏之夜,河南光山縣一小四年級七班的余婉瑩,熟睡中突然“哈哈”大笑起來,一邊笑一邊鼓掌。余婉瑩的媽媽被笑聲驚醒,但她沒叫醒女兒。媽媽心里清楚,第一次演兒童劇的女兒,還沉浸在幸福和快樂之中。當天,兒童劇《少年司馬光》首演,演員是當?shù)氐囊蝗汉⒆印?0天的排演時間,他們從“戲劇小白”變成了有模有樣的小演員。
正在山鄉(xiāng)大地開展的“村晚”上,村民們熱情抒發(fā)著對新生活的喜悅之情。村民們爭相上臺,喊上一嗓子,跳上一小段,小品、戲曲、舞蹈、器樂,你來我往,好不熱鬧。
看不盡的豐收,數(shù)不完的變化,說不盡的感念,唱不完的贊歌?!班l(xiāng)村巨變,讓人們對時代的認同感愈加強烈,而文藝是表達這種情感的最佳方式?!蔽幕吐糜尾咳珖参幕l(fā)展中心主任白雪華認為,在網(wǎng)上網(wǎng)下的互動融合中,“村晚”“村超”“村BA”不僅提升了鄉(xiāng)村的文化吸引力,更滿足了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。
普通勞動者變身為作家,用真實筆觸書寫著生活的暖心事;人文風情、名勝古跡、國潮古風等內容博主,用優(yōu)美鏡頭復刻著身邊的新鮮事;短視頻用戶自制微短劇,用幽默故事重述著大家的關切事……素人崛起,攪動文藝創(chuàng)作“一池春水”。
閱讀網(wǎng)文時,隨手寫下“段評”“章評”,就能得到作者反饋從而影響故事走向;影視劇邊播邊剪,觀眾意見可以遙控指揮剪輯方向;觀看沉浸式演出,實時參與劇情決策……大眾共創(chuàng),重塑文藝創(chuàng)作“觀演關系”。
如今的大眾,既是“劇中人”,也是“劇作者”;既是接受主體,也是創(chuàng)造主體。所有對生活懷著好奇和熱情的人,他們的生命力、感受力、想象力都有可能成為藝術。
“報……稟報丞相……”頭戴塑料瓶做的“鋼盔”,身上綁著竹塊涼席做的“鎧甲”,脖子上系著床單做的“斗篷”……在安徽阜陽,90后小伙兒鮑小光就地取材,自編自導自演,用一部手機帶著村民們一起拍起了古裝短視頻。鏡頭對焦是演員,拍完視頻下農田,拍戲已經(jīng)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。
文藝,從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入生活。
你看那村莊,動漫上墻幻化出一個童話世界;你看那小鎮(zhèn),器樂和鳴引人步入音樂天堂;你看那街區(qū),裙裾飄飄仿佛穿行回到了古時街巷。
活力奔涌的新大眾文藝,正在提升著新的生活品質、砥礪出新的人民史詩。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,文藝,從沒有像現(xiàn)在這樣走進千家萬戶,與你與我與大家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