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連續(xù)兩個周末,外賣平臺發(fā)起補貼大戰(zhàn)。圖/IC photo
“外賣大戰(zhàn)”如火如荼,為炎熱的夏日更添幾分熱度。
據報道,7月13日,美團公布最新數據,即時零售訂單量再創(chuàng)新高,達1.5億,隨著訂單峰值的到來,騎手單量和收入也雙雙增長。以7月周末為例,美團騎手日收入增長111%,超過40萬眾包騎手日收入超500元。
而在此前,參與“外賣大戰(zhàn)”的另外兩家平臺京東和淘寶閃購也先后公布了相關數據,均創(chuàng)歷史新高。在消費者端,也因大額補貼券的到來,不少網友紛紛曬圖稱喝到了0元奶茶。
外賣平臺再次發(fā)起補貼大戰(zhàn),本身有其特定市場目的——從“即時零售”到“入口爭奪”,一場全鏈路消費基礎設施層面的較量正在展開。從目前看,是一個多贏的局面:平臺業(yè)務增長了,騎手收入增加了,消費者支付的客單價降低了,整個市場的消費熱度提升了。
盡管“外賣大戰(zhàn)”在表面上是一場平臺之間為爭奪用戶、搶占入口的激烈角力,其動機歸根結底仍是出于商業(yè)利益的考量。但從結果來看,它確實釋放并激發(fā)了消費。因為補貼的催動,許多原本可能不會發(fā)生的消費行為,被催化為真實交易。
這些消費有的是源于“薅羊毛”心態(tài),但也有大量交易屬于用戶內生的真實需求。企業(yè)在彼此“貼身肉搏”的過程中,開始推動用戶即時消費習慣養(yǎng)成,讓“日常瑣碎”的小額需求成為被看見、被服務、被轉化的新增量,成了擴大消費、推動內需的現實助力。
三大平臺之所以對“外賣大戰(zhàn)”寄予巨大熱情,最關鍵之處在于,這并非一場對存量市場你死我活的爭奪?!巴赓u大戰(zhàn)”背后,其實蘊含著一個真實而巨大的消費增量市場。
傳統(tǒng)電商是“網上買,快遞送”,大多用于耐用品或可等貨的商品,但即時零售解決的卻是人們“現在就要、附近就有”的即時需求,覆蓋了大量過去沒有被電商覆蓋的線下消費行為,同時這種消費行為,也并非簡單地把交易從社區(qū)店鋪挪到線上。
比如,消費者忽然想吃雪糕,沒有即時零售的話,這種需求可能只是一種想法,稍縱即逝。但當即時零售網絡深入千家萬戶,這種需求就變成了實實在在的內需和消費。
這實際上不只是消費的問題。商業(yè)的本質就在于通過更高效地滿足消費者需求實現盈利,而需求的滿足又關系到民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,即時零售大發(fā)展與增加民眾整體福祉并行不悖。
增量市場的明確,是幾大平臺紛紛加碼“外賣大戰(zhàn)”的核心原因。一方面,面對未來市場不容有失,另一方面,即便在“大戰(zhàn)”中失利,相關平臺仍有收獲,其可以憑借海量的交易推進即時零售模式對用戶的“啟蒙”,可以加速騎手隊伍的建設,加速網點倉儲的布局、供應鏈延伸本地化能力的兌現。
無疑,這是一場良性競爭,類似的一幕在既往商業(yè)史上曾有多次上演,既加速了行業(yè)基礎設施的完善,也助推中國互聯網業(yè)站上世界之巔。
“外賣大戰(zhàn)”并不是一次偶發(fā)事件,而是當前服務消費加快回暖、數字平臺重構邊界背景下的應然產物。其既承載了市場轉型的需求,也面對著新型供需的挑戰(zhàn)。
在經濟復蘇仍面臨挑戰(zhàn)的今天,平臺讓利刺激消費,是市場機制活力的體現。要真正把這場競爭轉化為長期利好,需要監(jiān)管在守住底線,防止惡性競爭的同時,也能夠加速新規(guī)則的探索,引導形成以良性競爭為主導的新格局;完善制度保障公平,讓數字平臺真正成為服務民生的基礎設施。
只有市場競爭與監(jiān)管治理合力,才能讓消費真正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引擎。
編輯 / 徐秋穎
校對 / 楊許麗
本文鏈接:http://jphkf.cn/news-6-3048-0.html“外賣大戰(zhàn)”重啟,打開消費增量空間 | 新京報社論
聲明: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(fā)貢獻,不代表本站觀點,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。天上不會到餡餅,請大家謹防詐騙!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。
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
朋友圈
點擊瀏覽器下方“”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“
”按鈕
點擊右上角QQ
點擊瀏覽器下方“”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“
”按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