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吳雙
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新作《浪浪山小妖怪》(以下簡稱《浪浪山》)正在全國院線熱映,贏得了豆瓣評分8.6的傲人口碑。這個適合全年齡段觀影的“小妖怪取經(jīng)之路”故事,精準地捕捉并呼應了當下的觀眾情緒。
《浪浪山》是動畫短篇集《中國奇譚》(2023)中高口碑短片《小妖怪的夏天》的衍生電影。影片延續(xù)了短片中讓人意難平的小豬妖故事、Nobody(無名之輩)的精神內核,以及獨特的水墨美學風格。在我看來,這個故事生動地呈現(xiàn)了小妖怪們“出發(fā)吧,不要問路在哪”的無畏果決,卻止步于“敢問路在何方”的追問。
出發(fā)吧,不要問路在哪
2023年,橫空出世的《小妖怪的夏天》讓我們對那個天真的小豬妖念念不忘。短暫歸家的小豬妖,仰望洞口飛過的小鳥,喃喃自語,想要離開浪浪山,這一幕引發(fā)無數(shù)觀眾的強烈共鳴。“離開浪浪山”迅速成為網(wǎng)絡熱詞,象征著你我對逃離舒適圈、尋求改變的渴望。
離開浪浪山的愿望終于在長片中得以實現(xiàn)。《浪浪山》并非短片的簡單延續(xù),更像是平行宇宙中的“小豬妖重生記”;它并非對《西游記》的戲仿或新編,而是潛入宏大敘事的裂隙,照亮了那些未被書寫的鮮活小妖怪。當經(jīng)典的西游故事退為背景板,以小豬妖、蛤蟆精為代表的原著中微不足道的反派小角色,其個體形象被凸顯了出來。
但《浪浪山》不無殘酷地指出:這場出走或許源于一次窮途末路的逃離。長片中,小豬妖只是浪浪山的“臨時員工”,為博取大王的青睞,甘愿自我異化為“工具人”,利用自身的豬鬃優(yōu)勢甘當“刷鍋球”,卻因表現(xiàn)太過“出色”而“喜提死刑”。此時的小豬妖,已處于與電影《長安的荔枝》中李善德相似的進退維谷的境地,他們都只能為了活命而孤注一擲,只是小豬妖選擇的這條路更為荒誕:他與蛤蟆精、黃鼠狼精、猩猩怪組成了取經(jīng)的“冒牌軍團”,冒用唐僧師徒四人的身份,想要搶先一步到達西天,奪取真經(jīng)。
《浪浪山》和《長安的荔枝》似乎也形成了某種同構關系,它們都向觀眾拋出了一個沉甸甸的問題:假若終點兇多吉少,還要啟程嗎?它們也給出了相同的答案,那便是“我來過,奮斗過,便無悔”。在《浪浪山》激烈打斗場面的閃回中,四個小妖再度憶起曾經(jīng)的壓抑與痛苦,同時奮不顧身地沖向眼前的勁敵――哪怕終將寂寂無名,也要拼盡全力反抗。
一山更比一山高
離開浪浪山,只是這個故事的起點,小妖怪一行人在取經(jīng)路上不斷面對艱難險阻,影片漸漸揭示出:圍困著他們的其實是層層疊疊的“浪浪山”。而小妖怪們也在經(jīng)歷著“看山是山,看山不是山,看山還是山”的三重境遇。
所謂“看山是山”是無知無畏的啟程,小豬妖因為信息差誤以為無論何人取得真經(jīng)都能得道并長生不老;蛤蟆精雖求安穩(wěn)卻慘遭“連累”,在別無他法的絕境中求生;流浪者黃鼠狼精隨遇而安、背上行囊便能上路;猩猩怪則是被告知這是“唯一的出路”后而被迫啟程。這樣意義模糊的起步,恰似當下的某種從眾心理,無意強求、不預設結局,隨因緣際會而“拼湊成團”。
影片更精彩的部分在于小妖怪們“看山不是山”的歷程:一路上,他們遭受孩童的嘲笑,得到老僧毫無保留的信任,借齊天大圣的名號換來雙狗洞的歡迎,因合力斗敗老鼠精而喜提村民擁戴……種種經(jīng)歷,讓他們漸生幻覺,以為此路必可行。直到他們抵達小雷音寺,一條“坦途”赫然擺在了他們的面前。此刻,穿上四大天王的甲胄,分得一口“唐僧肉”,對渴望擺脫困境的小妖怪而言,似乎是符合本能的選擇,但捷徑背后的代價是,成為助紂為虐的一員,徹底被褫奪內心良善的一面。
在“看山還是山”的突破層面上,小妖怪們終于認清了自身的渺小,渺小到傾盡全力、耗盡修行,才能勉強擊敗黃眉怪;渺小到在說出自己的姓名之前,便已功力盡失、恢復原形。同時,他們意識到自己被裹挾在更龐大、更隱蔽的“山巒”之中,黃眉怪實為彌勒佛為唐僧師徒設定的劫難,小妖怪的勝利對取經(jīng)的大局毫無影響,天界為唐僧師徒預設好的“內定”路線,他們走不通,他們所能選擇的,是一條前無古人、屬于自己的取經(jīng)路。
敢問路在何方
影片行至此處,小妖怪們竭力找尋的取經(jīng)之路,在他們斗敗黃眉怪、救出孩子們后便戛然而止。這也是電影讓我頗感遺憾之處,它選擇了一個過于理想主義且答案簡化的結局。影片放棄了對“自己的取經(jīng)路在何處”的深層叩問,轉向了懲惡揚善、無限放大小人物身上能量的圓融結局。
我們目睹了小妖怪們在路上不斷修正自身形貌、壓抑本真性情,竭力迎合世人對唐僧師徒四人的刻板印象――猩猩怪自稱“齊天大圣”,話癆黃鼠狼精強忍天性苦磨釘耙……此類行為非但未能助其尋得真我,反而加深了身份錯位,為其戴上了沉重的人格面具。在終極對決中,小妖怪們自身獨特的稟賦與成長并未被凸顯;相反,他們披著“反英雄”的軀殼,卻迸發(fā)出傳統(tǒng)的超級英雄之光,才完成了拯救之舉。“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”這一答案,終究顯得過于孩子氣。
從畫風上來看,《浪浪山》舒適入眼,卻也缺乏一定的美學創(chuàng)新意義。影片追求的“大處寫意、小處寫實”的理念,被其中堆砌的網(wǎng)絡語言和過分寫實的情節(jié)所折損,“五行五色”等多處匠心設計也未能與敘事表達熔為一爐。倘若結合上美影的經(jīng)典作品來看:《小蝌蚪找媽媽》《山水情》便已開創(chuàng)水墨動畫先河,再到《狐貍打獵人》的剪紙風采、《阿凡提的故事》的木偶形式,以及兩座巔峰《哪吒鬧海》《大鬧天宮》對京劇元素的化用和對傳統(tǒng)繪畫美學的融匯……前輩們一次次的美學探索大膽前衛(wèi),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上美影的實力不止于此。
值得深思的是,從票房和口碑上來看,這部影片的確為不少觀眾注入了精神力量。但在影片與觀眾產(chǎn)生共鳴之時,我們更要對這種情緒高漲的類型敘事保持清醒。還有無數(shù)“Nobody”要前仆后繼地踏上自己的取經(jīng)路,而他們的故事不該再有標準答案,畢竟,路終究在自己腳下。
本文鏈接:http://jphkf.cn/news-6-3186-0.html《浪浪山小妖怪》:趟出自己的取經(jīng)路
聲明:本網(wǎng)頁內容由互聯(lián)網(wǎng)博主自發(fā)貢獻,不代表本站觀點,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。天上不會到餡餅,請大家謹防詐騙!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(wǎng)聯(lián)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。
上一篇:小豬妖們的情懷更值得尊重
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
朋友圈
點擊瀏覽器下方“”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“
”按鈕
點擊右上角QQ
點擊瀏覽器下方“”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“
”按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