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正加速滲透進運動健康行業(yè)這一高度個體化、服務依賴型的垂直領域,推動從健身訓練到康復醫(yī)療的技術變革。
根據市場研究機構GII發(fā)布的數據,2024年全球體育人工智能(AI)市場規(guī)模約為47億美元,預計到2030年將增至210億美元,年均復合增長率達28.5%。其中,美國當前是全球最大市場,規(guī)模約13億美元;而中國市場增長勢頭強勁,年均增長率預計可達27.1%,預計到 2030 年市場規(guī)模將達到31億美元。
在這一趨勢下,越來越多企業(yè)試圖打破“AI+運動健康”的落地瓶頸。成立于2014年的維塑科技(Visbody)即為其中一例,其業(yè)務聚焦于人體姿態(tài)感知與數字建模技術,基于自研AI大模型,覆蓋塑形美態(tài)、運動表現及康復干預等多個場景。據公司披露,其產品已在全球68個國家的逾18000家機構落地,累計服務用戶超過千萬人。
“AI的真正價值在于‘主動型智能’。”維塑科技CTO褚智威表示,“它應能理解場景、判斷狀態(tài),并在關鍵節(jié)點自動介入,而不是被動等待指令。AI不僅要懂‘動作’,更要懂‘人’?!?span style="display:none">qTC即熱新聞——關注每天科技社會生活新變化gihot.com
維塑科技CTO褚智威,受訪者供圖
AI的優(yōu)勢在于自驅型決策機制
時代周報:當前“AI+運動健康”正在成為產業(yè)關注的焦點之一。但對普通用戶而言,其技術路徑和落地形態(tài)仍顯得抽象。能否結合實踐案例,系統介紹一下AI技術在這一領域的具體應用方式與發(fā)展趨勢?
褚智威:從整體來看,AI在“運動+健康”這個賽道的落地路徑分為兩個主要方向:第一,是通過AI提升數據管理的效率,涵蓋數據的采集、分析和輸出;第二,是提升用戶體驗,比如個性化的健康提醒、動態(tài)調整運動計劃等。
具體來說,在數據處理方面,AI打破了原有的技術瓶頸。過去做數據分析,必須依賴龐大的標準數據庫,而現在大模型,比如GPT類語言模型、視覺AI等方面的進步,讓我們可以通過自然語言或圖像輸入來收集和結構化信息。比如,用戶運動結束后直接用對話方式告訴AI自己做了哪些動作,或者拍一張飯前照片,系統就能自動識別飲食內容并生成分析。
分析層面上,AI也能自動將健康手冊、指南里的知識結構化,寫成程序代碼,再通過驗證后形成穩(wěn)定的算法。這種“AI生成規(guī)則→人工審核→系統運行”的模式,能大幅提升可溯源性和穩(wěn)定性。
時代周報:運動健康強調個體差異。AI要實現真正的個性化適配,既要規(guī)避過度泛化的風險,又要具備應對復雜場景的能力。你如何理解AI在這一領域的個性化挑戰(zhàn)與解決思路?
褚智威:實現運動健康的個性化適配,關鍵在于AI如何突破傳統“模板式”的決策方式,真正具備自主理解與動態(tài)響應能力。一方面,AI大大拓展了可接入的數據維度,通過語言模型、視覺識別等AI手段,我們可以采集更豐富、實時的用戶行為數據,比如飲食習慣、姿態(tài)變化、訓練頻次波動等,為個性化決策提供了更充足的“素材”。
另一方面,AI的優(yōu)勢不僅在于計算能力,更在于“自驅型決策機制”。舉個例子:在游戲行業(yè),早期NPC的行為是基于固定的“查表決策”,完全靠開發(fā)者預設。而現在引入AI后,NPC能基于場景主動推理、做出反饋、再驗證效果,這一機制同樣可以遷移到運動健康領域。
換句話說,AI不再只是執(zhí)行某種“模式匹配”,而是可以根據用戶當前狀態(tài),比如今天沒鍛煉、睡眠不足、訓練中斷等,主動思考下一步動作,并在規(guī)則體系內做出最優(yōu)調整,甚至提供可解釋的理由。
AI是“增強型工具”
時代周報:維塑目前覆蓋了多個細分場景:運動健身、康復醫(yī)療、青少年成長等。是基于怎樣的技術布局邏輯推動橫向延展?這些方向之間有共性嗎?
褚智威:我們在產品布局上的邏輯,其實始終圍繞一個核心——運動。維塑無論是做運動健身、康復醫(yī)療,還是青少年成長發(fā)育管理,底層都是對人的運動姿態(tài)、平衡能力、肌肉骨骼協調性等多維指標的動態(tài)感知與評估。
比如說,我們在姿態(tài)分析、步態(tài)建模、身體穩(wěn)定性判斷等方面打下了比較扎實的基礎,這些能力在不同場景中的復用度是非常高的。像脊柱側彎檢測、骨盆穩(wěn)定性分析、運動損傷評估,表面上看是面向不同人群、不同需求,但它們的核心計算邏輯和數據鏈條其實是相通的。我們構建的是一個高度模塊化、可拼接的能力體系,而非零散的產品堆疊。
時代周報:當前不少公司在推“AI虛擬教練”或“AI健康顧問”。你如何看待這些產品的可行性?是否會成為用戶接觸AI運動健康的主要入口?
褚智威:這類產品確實是AI運動健康領域率先受到關注的一種形式,但我們對它的理解是相對審慎的。從用戶行為層面看,真正有強烈運動需求或康復需求的人群,普遍仍傾向于依賴專業(yè)人員的指導與陪伴,而不僅僅是一個虛擬助手。
這背后的原因在于,運動并非是一種輕量級的消費行為,它通常需要一定的毅力投入與過程性引導,用戶對“信任感”和“執(zhí)行力”的要求更高。
在這種背景下,我們認為單一依靠AI虛擬教練來完成所有交互與決策,在短期內的可行性是有限的。維塑當然也會布局這一方向,但更關注的是AI如何作為“賦能工具”服務于整條專業(yè)鏈條,包括醫(yī)生、康復師、教練等人群。
從這個意義上講,我們更愿意將AI視作“增強型工具”而非“替代性角色”。至于是否成為主要入口,我們認為未來虛擬教練一定是一個趨勢,但當前階段更重要的是讓AI在專業(yè)服務鏈中找到穩(wěn)固的位置,避免脫離現實需求的技術空轉。
時代周報:AI大模型常被質疑“幻覺”問題。在運動健康場景中,這種不確定性尤為敏感。在數據安全和AI可信度方面,有哪些解決方案?
褚智威:整體來看,我們將AI的應用分為兩個層級:非醫(yī)療級的運動健康管理與具有醫(yī)療屬性的康復干預,并針對性地制定了不同的風控策略。
在非醫(yī)療場景,比如日常健身或運動建議,我們采取的核心策略是:“保守輸出、分階段決策、結果可控”。簡單來說,我們不會讓AI直接自由輸出干預方案,而是通過設定邊界、約束邏輯路徑,讓AI在預設規(guī)則內完成個性化生成,并確保其建議符合基本的安全性和可執(zhí)行性。
而在涉及醫(yī)療層級的應用,我們對AI的使用更加克制。這里的關鍵在于:不是讓AI直接生成決策或處方,而是由AI輔助完成“規(guī)則代碼化”與“自動迭代優(yōu)化”。
舉個例子,我們會先將已有的臨床指南、康復手冊等轉化為結構化規(guī)則,再由AI輔助轉寫為代碼邏輯。這些代碼必須經過人工審核和驗證,通過測試后才會部署上線。這種方式既保障了AI生成內容的可追溯性,也大幅降低了“幻覺”帶來的風險。
此外,為了進一步強化可核查性,我們還引入了“原文追溯機制”。AI生成的內容必須標明其背后的依據,比如引用的標準條款或數據模型,確保每一個輸出都可以溯源、可驗證。
在數值類輸出方面,比如最大心率、RM(最大重復次數)等,我們禁止AI直接生成結果,而是通過AI調用專業(yè)工具或嵌入驗證過的公式庫,來輸出確定性的結果。
AI+運動健康仍處于早期階段
時代周報:AI進入運動健康領域已有一段時間。從你的觀察來看,當前AI的落地速度與普及程度如何?在哪些應用層面最有可能率先突破?
褚智威:AI在運動健康場景中的應用仍處于早期階段。不管是從行業(yè)整體的認知程度,還是從各家企業(yè)的實際探索深度來看,大家都還在嘗試和驗證階段,真正實現大規(guī)模落地和成熟的市場化路徑,尚需時間。
AI的潛力是巨大的,但要實現有效落地,關鍵仍在于如何適配具體場景,真正貼合用戶需求,并構建高質量的產品體驗。目前市場上也有不少產品號稱AI驅動,但用戶的感知并不強烈,原因之一就是很多AI技術雖已嵌入后臺,但在前端交互層面還缺乏足夠的體現,導致技術的躍遷未能轉化為明顯的體驗提升。
如果要說哪一類應用最容易率先突破,我認為是營養(yǎng)管理。這也是AI最容易嵌入、效率提升最明顯的領域。例如,過去營養(yǎng)方案往往依賴用戶手動記錄食物,現在AI可以通過拍照識別菜品、自動估算熱量和營養(yǎng)成分,甚至還能生成個性化的營養(yǎng)推薦。
當然,也有人會覺得營養(yǎng)推薦早已有之,那AI的加入到底帶來了什么不同?關鍵在于底層效率與精度的躍升。例如圖像識別的準確率更高、算法模型對飲食結構的理解更深、還能結合用戶的運動數據和健康目標進行聯動推薦,這些能力已經顯著增強了營養(yǎng)干預的智能性和適配性。
時代周報:運動健康是一個反饋相對滯后的領域,用戶往往需要經歷一段時間才能看到成效。在“AI+運動健康”實現大規(guī)模普及的過程中,你認為最關鍵的變量是什么?是技術本身的突破,產業(yè)生態(tài)的成熟,還是用戶認知層面的變化?
褚智威:我認為用戶認知不是決定性因素。很多時候我們說大眾認知不夠,其實是個偽命題。用戶的認知提升往往是由產品推動的。產品如果足夠好,自然會帶動認知提升。所以這歸根結底是產品設計和技術轉化能力的問題,不能歸因于用戶。
從更本質的角度來看,在“AI+運動健康”要實現真正規(guī)?;涞?,技術突破當然重要,但我認為“產業(yè)融合”才是更關鍵的變量。這也是我們當前面臨的最大挑戰(zhàn)和機會。
因為整個健康產業(yè)本身的AI化速度確實相對較慢,尤其是跟3C電子這類高度標準化、技術驅動型行業(yè)相比,差距不小。這背后有它的客觀原因:健康領域強調個體差異、服務過程高度定制化,而且很多關鍵指標難以量化,這些都天然增加了AI落地的復雜性。
但也正是這種復雜性,為AI提供了真正的價值發(fā)揮空間。當我們在產業(yè)鏈里找到合適的切入點,結合專業(yè)服務者、產品方案與數據閉環(huán)能力,就有可能形成突破。
本文鏈接:http://jphkf.cn/news-2-2737-0.html維塑科技褚智威:AI+運動健康屬早期階段,大眾認知不夠是偽命題
聲明: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(fā)貢獻,不代表本站觀點,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。天上不會到餡餅,請大家謹防詐騙!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。
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
朋友圈
點擊瀏覽器下方“”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“
”按鈕
點擊右上角QQ
點擊瀏覽器下方“”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“
”按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