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視劇《浴血榮光》劇照。
出品方供圖
為何選用青年演員擔綱重大革命歷史角色?答案鐫刻歷史年輪:秋收起義隊伍平均年齡不足25歲,周恩來領導南昌起義時29歲,毛澤東上井岡山時34歲。青春是那場革命最本真的底色,是理想主義熾熱的燃燒。電視劇《浴血榮光》將鏡頭聚焦更多青年革命者:盧德銘(22歲犧牲),突圍時“跟我上”的吶喊,是以身軀為戰(zhàn)友筑起屏障;伍中豪(25歲任軍長),遇伏浴血奮戰(zhàn),臨終高呼“革命必勝”;陳樹湘(29歲任師長),湘江血戰(zhàn),“斷腸明志”,寧死不屈……
我在《浴血榮光》中,再次飾演偉人毛澤東。導演陳力要求我們塑造人物摒棄概念化、臉譜化,在歷史的褶皺中尋找偉人飽含革命者特質的人性光輝。
歷史記載他運籌帷幄的宏大場景,也留存他“幫鄉(xiāng)民挖紅雙井”“開辦農民夜?!钡娜粘F巍_@些浸透革命者真情的瞬間,共同構筑偉人與人民血脈相連、命運與共的根基。飾演過程也是潛入歷史的學習。揣摩他面對親人離散的痛楚,感受他與戰(zhàn)士、老農席地而坐的平易,我深切體悟:其偉大情懷,源于對人間疾苦深切的共情與對人民力量堅定的信仰。
劇組扎根閩西革命老區(qū)8個月。我們赤腳踩進故地的泥濘,指尖撫過古田會議舊址斑駁的木桌,在這血淚浸透的土地上,在無數(shù)無名犧牲者的無聲訴說中,體會“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”的信念。劇中,裁縫林育才一家四代投身革命,母親趕制軍裝徹夜不眠,兒子血染荒野……他們并非虛構角色,而是千千萬萬閩西人民的縮影,也是紅色政權創(chuàng)立和鞏固的根基。三灣改編,面對不足千人的疲憊之師,毛澤東同志提出“支部建在連上”,將革命理想播撒戰(zhàn)士心田。長征路上,他們相信,只要依靠群眾就一定能勝利。劇中有一幕,面黃肌瘦的老人將最后的口糧塞給紅軍。我飾演的毛澤東緊握那雙布滿老繭的手,鄭重承諾:革命勝利了,等我們回來過大年。這種同呼吸、共命運、心連心的瞬間,每一次演繹都是精神洗禮,每一次靠近都是思想的淬火。
表演藝術的至高境界,非形貌逼真,而在于精神的貫通與靈魂的共振;演員的終極價值,在于做人民故事的忠實講述者、歷史長河的接棒人?!对⊙獦s光》熱播,一位大學生的留言觸動我:“原來偉人也會想家落淚?!边@話語瞬間拉近歷史巨人與當代青年的心靈距離。真正的信仰,是無數(shù)先行者以滾燙生命踐行的無聲誓約,其最磅礴的力量深植于對家國最深沉的愛與擔當中。片場星火在記憶中閃爍,湘江濤聲仿佛回響。我將懷揣敬畏,繼續(xù)跋涉求索。
(作者為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員王仁君)
本文鏈接:http://jphkf.cn/news-6-3201-0.html每一次演繹都是精神洗禮
聲明:本網頁內容由互聯(lián)網博主自發(fā)貢獻,不代表本站觀點,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。天上不會到餡餅,請大家謹防詐騙!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(lián)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。
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
朋友圈
點擊瀏覽器下方“”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“
”按鈕
點擊右上角QQ
點擊瀏覽器下方“”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“
”按鈕